路建设还没有后世那样考虑详尽,要关注环保,农田等等很多牵扯,因为这年头城市化建设大潮才初露端倪,所以设计和勘测人员更多是要施工难度,尽量减少农田以及尽量多的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资源区。

    所以铁路建设只能用逢山钻洞,遇水架桥来形容。

    李默没干涉这种带有野蛮性质的建设,也没对那帮混球扛着成吨成吨炸药往里填的浪费行为制止,因为和施工带来的利益相比,这种破坏微不足道,何况自己还有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合成氨工厂,所以民用炸药根本不是问题。

    不阻止他们,是因为兴盛的建设高潮,极大促进了相关产业,以水泥为例,虽然普通型号技术并不复杂,但刚入东北那会只有两家大型水泥厂,还需要进口,但短短三年就发展到了十几家,最低的私人厂年产量也有五万吨。

    这个数字当初连李默都不信,虽然普通水泥的技术并不复杂,但需要的设备却很多,投资也比较大,其中一些甚至还没仿制成功,但他实在是低估劳动人们的土法作业的能力了,装备和保障部的专家们,硬生生就拿出了一套类似于烧砖的水泥建议加工法,减少了对大型机械的依赖。

    这个结果然他瞠目结舌,还好这年头还没有几十层高的高楼大厦,要不然他肯定不会用这种原始水泥,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思维还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现代工业理念的误区,完全忘记了这是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

    随着铁路不断延伸,一个个小城镇开始出现在铁路沿线,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过另一个麻烦也出现了,新华自己的机车制造厂还处于低速生产中,和铺轨通车速度相比严重滞后。

    这不是资源和人力不够造成的,依然加工问题,虽然早就在仿制机车头,也取得了突破,但问题是加工能力达不到要求,为了保障质量,年产也就那么几辆。根据唐晓介绍,他目前的工人都是新手,以前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大都被三大重工集团给要走了,如果光造车厢的话还能勉强,但复杂的机车头要想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哪怕是把他枪毙了也真的无能为力,起码还要三年才能追赶上铁路扩张的速度。

    国内能力达不到,那只剩下对外采购了,还好这是自由贸易的最后尾巴,就连英国政府都无法控制国内制造商向新华出售机车,别提更加松散的美国了,所以首相府最后只得通过采购散件,在国内组装的方式先应付着,但也没有停止采购国产机车,反而还增加了订单。

    就在新华加速国内建设的时候,尼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