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少爷,笑道:“这位少爷,田老汉不瞒您,这里啊的确是块宝地,比起咱老家那可是好了不少。”

    “哦,是吗?”李默笑着一屁股坐到了田埂上,拉着田老汉一起坐下问道:“大爷,我可是头次出海,您可要好好给我说说。”

    见到李默不嫌脏坐到了田埂上,田老汉心头的那点害怕也逐渐平息下来,指着面前的成片的水稻田说道:“呵呵,老汉可不敢对您瞎说,您看看这长势?我种了一辈子的田,也是这两年才见到这么好的水田和这么好的青苗,而且这里一年能种三季,又不用担心黄河决堤,要说宝地也委实不假。”

    “可我新华地大物博,广西广东等地也有三熟的水田,为何不能增加产量呢?”李默假意问道,还抓起土捏了捏:“难道真是宝地?”

    “当然不是。”田老汉拍了下大腿:“除了一年能种三季外,这里的地比咱河北老家是好了很多,但比江南也不一定,这主要是因为托了皇上的福,给咱们带了那个叫化肥的东西来,还派了专门的人来教咱使用,要不然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产量。”

    没想到这位田老汉居然把功劳都记在自己头上了,李默撸了下鼻子,继续讪讪道:“那用了那个化肥后,这亩产有多少了?”

    说到这个问题,田老汉陡然裂开了嘴角,伸出四根手指略带得意的晃了晃:“四石。”

    虽然李恩富早让人报告了试验田的数字,但害怕下面弄假,所以李默才趁着在吕宋等待舰队归来的间隙,特意来一趟考察,但这四根结满了老茧的手指,还是让他差点想兴奋地大吼两声,因为这不是1995年,而是1905年!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还没影子呢。

    要知道这个亩产量已经比国内的平均数字翻了几乎一倍!

    按照清朝留下的民间算法,一石约等于60公斤,也就是说田老汉用了化肥后,一亩水稻就能产240公斤稻米,一年三季就是720公斤,按照田老汉全家七口人,种了五十亩地来算,一年就是三万六千公斤的稻米!

    从目前新华一块钱50公斤大米的政府定价来算,这位田老汉一年少说收入也要超过360块钱,虽然还要扣除化肥成本等东西,但几乎是清末时的五倍还多!

    见到李默高兴,这位田老汉也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告诉他,这个移民居住区的房子都是政府带着家伙兴建的,约有一千人左右,除了种植稻米外,大伙还去政府专门登记开辟了大量的荒地,专门用来种植甘薯和蔬菜,明年大家还准备把猪养起来,此外镇上还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