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航空汽油提供基地。

    “小技术,大变革。”

    作为后世来者,李默很清楚这句话的含义,因为很多小技术看似不起眼,但影响却很大,尤其是在航空汽油上。

    由于目前的加工和冶炼技术限制,目前新华使用的航空汽油和普通汽油差别并不大,仅仅是添加了一些合成物,减小挥发性。

    这个因素在最初的并不算问题,因为当时星式发动机还没弄出来,但随着星式发动机出现后,发动机马力却迟迟得不到突破,成为了他最大的心病。

    无论是那种飞机,一款好的发动机是格外重要的,纵观后世的经验,发动机对飞机性能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他一直梦想尽早解决这个问题。

    但技术部门想尽了办法后,却始终得不到很大提高,这里面除了加工和设计因素外,设计师们也发现,不同批号的汽油也对发动机性能有很大影响。

    这个消息传到李默耳朵里后,让他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关于航空汽油中辛烷值高低对发动机影响的文章,所以才赶来这里。

    航空汽油挥发性比车用汽油低,较不容易汽化,其中的辛烷值直接影响了发动机的性能,所以抵达了延长后,李默立刻和技术员们一起开始解决如何提高汽油中的辛烷值。

    虽然还有其它办法,但还是选择了最简单的一种,依靠添加高毒性的四乙基铅来增加辛烷值,为了找到最佳配方,他学习后世美国在汽油中加入不同的染色剂来区分类别,然后在交给发动机部门去试验。

    使用高辛烷值的发动机时,机发动机的燃料系统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要不然就会对飞机构成风险,所以从汽油还是的小变革,引发了一场新的发动机革命。

    李默的目标,是按照美国二战的标准,研制出辛烷值含量高达110至120之间的好油,并且配套更好的燃料系统,改良发动机,从而让星式发动机至少达到单翼机所需的最小600马力。

    但这是个漫长的过场,除了油料外,匹配油料的发动机燃料系统等等,都需要长期的试验,而且后来他才明白,为何二战时只有美国敢用这么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了,因为当汽油在管道内一遍遍提纯、添加、混合的过程,几乎就是在烧钱。

    随着美国大白舰队一路向西,相继访问了上海,广州和吕宋,穿越了苏伊士运河抵达地中海,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回到美国后,这个航行一年多、航程数万海里、横穿三大洋的骄人记录,一方面使世界各国领略和承认了美国的综合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