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纯粹是站在士大夫群体的利益上,力促对他们这一群体废除死刑,给他们这一群体留后路而已啊。

    接着精力旺盛的学子们便发掘出了更多的疑点。

    曹勋说“艺祖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

    时间,地点,后边还有那碑的长宽、内容,俱都说的十分详细。

    可就有那好事的太学生去查阅了关于大宋太庙的资料。

    太庙建于太祖元年,沿袭唐和五代“同殿异室”制度,初始只有四间,面阔十二间。

    也就是说每室恰好分为三间,分别供奉僖祖、顺祖、翼祖、宣祖四庙,此后太祖一生再没有过太庙扩建动工的记载。

    那么太祖时候哪来的夹室。

    这夹室是后代皇帝扩建后才有的,这分明是曹勋造谣时,不知道太祖时候的太庙没有夹室,所以编出了漏洞。

    再者,后来太庙虽然有了夹室,可夹室是干什么用的?是收纳宝物用的。

    伴随着大宋的发展,例朝天子祭礼时奉献的宝物越来越多,以至于夹室杂乱不堪。

    又有学生查到,当时曾有宗正寺奏言:

    “伏缘旧殿六室宝册法物甚多,自来皆于夹室内地棚床架阁,已满。

    切虑将来真宗神主升祔之后,法物愈多,安置不尽,欲乞于夹室内各置板棚、胡梯。”

    就这等杂乱不堪的夹室里,宝物堆的乱七八糟,都架置板棚和胡梯往上堆了,居然还有一块高七八尺、阔四尺有余的石碑矗在那儿?

    “及新天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就让刚登基的皇帝跪在乱七八糟的杂物堆里背诵誓词?

    而且,太庙是有人打理的啊,还有负责管理的宗正寺官员,他们满屋子珠宝都看到了,就是看不见那面那么高大的石碑?怎么全无记载呢?

    而且宗正寺一开始还只是皇室旁系人员担任,后来都是由朝廷官员兼任的。

    这种情况下,韩琦、富弼、王安石、文彦博、司马光、吕夷简这些宰相,大胆到戏谑太宗的丑闻佚事,他们都敢在自己笔记中记载并且刊印出来。

    可是对他们这些士大夫如此有利的誓碑,他们居然只字不提?

    接着又有国子监生考据出,靖康之变,二圣被掳,当时的记载是太庙“门皆洞开,人得纵观”,那些这些去围观的百姓都没有看到几吨重的那么大一块石碑?

    他们都没说过呀。

    金人掳了二圣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