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彻底改变延续两千多年的赋税体系。

    他说不定也能从中借鉴一二,让青苗法更完善,这样变法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想到这里,他集中注意力,更加认真的倾听主播接下来的话。

    “在了解摊丁入亩政策之前,需要了解一下老百姓当时面对的赋税情况。”

    “明朝时期的地方官员,其实还是非常幸福的。”

    “因为他们可支配的税收是比较多的,比如丁银,明朝的地方官就不需要上交给朝廷。”

    “丁银做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地方官员是非常看中的。”

    “可是明朝朝廷却把这一重要的收入,当成了一笔糊涂账,任意地划拨给了地方官。”

    “所谓丁银,也就是按照人口来收取的赋税。”

    “简单来说,谁家的人口多,那所要缴纳的人头税也就相对要多。”

    “丁银制度的实行,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因为是按照人口来交税,那些穷苦人家要是多生了几个孩子,那身上的负担可就大了去了。”

    “而富足的人家,其实那点丁税对他们来说是九牛一毛的事情。”

    “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极端的现象。”

    “也就是说有钱人手里的田多地多,却在丁差方面比较少。”

    “而穷苦的老百姓,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是借来的,可是徭役却相对要多。”

    “一时之间,是很难看出这件事的弊端的。”

    “可是长年累月下来,穷苦人压根就活不下去。”

    “可对富人来说,却丝毫没有半点影响。”

    “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只会造成一种现象,那就是穷人活不下去了,去造富人的反。”

    “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可操作性太大了。”

    “所有的丁银都是归地方官来收缴和使用,这就会滋生出一系列的贪污行为。”

    “首先丁银肯定是要贪污的,毕竟是不用交给朝廷的。”

    “其次就是富人们可以通过关系,使得自家的丁差减少甚至免除,而穷人的徭役则相对就要增加了。”

    “毕竟活就那么多,你不干了,其他人均摊的自然要多。”

    “地方官员和富人之间达成勾结协议,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的穷苦人民,这便是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件大事。”

    大明朝各个时期的官员脸色有些不太好看,暗暗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