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张作霖在绝境中反败为胜,这就让他有些不能理解了。

    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使得孙传芳和冯玉祥在大好优势下战败了。

    “而就在这时,孙传芳打下徐州后,宣布休兵,打算消化占领区,无意进一步北上。”

    “张作霖抓住机会,命令张学良、张宗昌、李景林夹击国民军。”

    “形势变化的如此之快,让冯玉祥措手不及。”

    “自己本来是来趁火打劫的,结果却成了靶子。”

    “30万不到的国民军哪里打得过40多万奉军?”

    “但关键时刻,愣头青郭松龄和老油条李景林把冯玉祥给救了。”

    “1925年11月12日,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暗中达成密约。”

    “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松龄部立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李景林提供粮草。”

    “击败奉系后,郭部即退到关外,专意开发东北,不再过问关内之事,直隶、热河划归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张作霖,主要是军阀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门户。”

    “郭松龄背刺张作霖原因就复杂了,理念不合加上备受排挤是郭松龄决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过郭松龄产生反叛念头时,张学良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对劲。”

    “张学良向郭松龄传达张作霖进攻国民军的命令,但郭松龄含糊其辞,就是不想开打。”

    “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张学良应该第一时间就控制他。”

    “可张少帅当时的脑回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经觉察到异常的情况下,居然坐着火车回到了东北。”

    “张学良这一走,驻留天津的七万奉军便归由郭松龄指挥。”

    “这七万人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不夸张的说,郭松龄指挥这七万劲旅足可以对付关外的十几万留守奉军。”

    张学良:郭松龄虽然反了我张家,但我知道郭松龄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限于两义难全,双方才站到了敌对立场。

    在郭松龄反叛之前,他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苗头。

    郭松龄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过要让父亲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他之前听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震动,只是拒绝说不行,认为郭松龄不过是又一次对父亲的抱怨。

    他对自己和郭松龄之间的情谊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松龄会干出背叛张家的事来。

    郭松龄发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