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更替。

    孟子和荀子,将商纣王斥为独夫,认为他罪当其死。

    这些言论,代表儒家对通过暴力手段改朝换代的认可。

    但儒家的学说暴露出两个缺点,导致比不上邹衍的学说。

    一是只解释了一个时代改朝换代的问题,没有对有史以来的王朝进行完整解释,不成体系。

    二是语言太过直白了,会刺痛统治者的心灵。

    今天骂别人独夫,明天会骂我独夫。

    周武王伐商胜利后,蹂躏商纣王尸身的血腥场景。

    历经千年,犹然历历在目,令人难以释怀。

    相较而言,五德终始论展现出它的优势。

    它不但对有史以来所有王朝的更迭替代做了全面解释,而且不需用独夫等激烈语言进行论证,刺激不到统治者的敏感神经。

    五德终始承认了改朝换代是符合天命的,是必须的。

    而且确认了,每个新生王朝都有不可置疑的合法性。

    这对于他这样的统治者而言,具有莫大的诱惑性。

    可能邹衍创造这个理论的原本意愿,并不是为秦朝服务,而是更希望自己的齐国承担起统一大业的责任。

    但齐国不堪大用,几番折腾,几乎导致国家灭亡。

    自此以后,齐国君王就变得胸无大志,安静等待灭亡命运的降临。

    随着秦国统一中原步伐的加速,他招揽五湖四海的士人,邹衍的弟子们也来到秦国。

    他对百家流派的学说嗤之以鼻,唯独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论情有独钟。

    他发现,它不但认可改朝换代行为的正当性,而且确认秦朝取代周朝统治天下合乎天命规律。

    虽然他迷信武力,但改朝换代毕竟是天崩地裂的大事。

    自己用兵多年,杀人无数,难免落人口实。

    拥有这样与法家制度并不冲突的完美理论进行粉饰,让百般挑剔的士人们无可置疑,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他在统一全国的那一年,用五德终始的逻辑向全天下阐释了改朝换代的事实。

    周朝为火德,水克火。

    所以秦朝为水德,这是天命流转的必然。

    而周王室东迁时代,秦文公出猎,于渭水之畔捕获黑龙,被视为预示秦朝必将取代周朝的最重要祥瑞。

    不过较为尴尬的是,他自信秦朝要传至千秋万世,与五德终始论存在内在矛盾。

    他只看到五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