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认为山野的一株花,当你没有看到它时,它只是寂静地藏在你内心深处。”

    “你心中本来就有这个花的样子,只是你自己没有察觉到,但不妨碍这花在你内心的存在。”

    “等你看到这颗花时,实物的花激活了你内心的花。”

    “实物的花好比密码,用密码能验证你内心里早有这株的花的存在。”

    “王阳明和朱熹冲突的地方在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

    “朱熹认为,人的内心原本是空的,什么也没有。”

    “必须要通过格物来达到认知,通过努力学习实践,把空空如也的内心不断填满。”

    “王阳明另辟蹊径,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景象、原理、机理、道理都已与生俱来植入了人心。”

    “人为什么知道甘蔗甜?知道花香?味觉与生俱来。”

    “比如伱如果说王阳明不会开车,他肯定不答应。”

    “他会说开车的技术早已深藏在他的内心,他会驾驶,只是驾驶的技术有待通过实践来激活。”

    “王阳明的意思不是要把自己本没有的驾驶技术从外界学过来,而是要把自己已有的驾驶技术激活。”

    “比如,人可以通过实践去激活驾驶技术。”

    “而猪不可能会驾驶,因为猪心里没有预先设置这项技术。”

    “朱熹则不同,他断定人的内心一开始完全是空的。”

    “人要成长,要增加认识,就要将外界的知识和技能搬进内心。”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进行了实验,亲自去格竹子的原理,格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格出什么原理。”

    “王阳明认为人自己本身就具备了所有东西,只要去伪存真,只要通过实践激活,只要把不好的移出去,留下好的,留下良知,最终能成为为圣人。”

    “比如镜子本身是可以照出东西的,但是如果蒙上了灰尘,就无法照出来。”

    “这时只要把污垢去掉,就可以照出来了。”

    “王阳明的办法,能让普罗大众感觉通往圣贤的路比之前容易了,减少了人们的畏难情绪。”

    “从鼓舞人心的角度看,王阳明的思想更有意思,更有想象空间。”

    “所以,近代以来,王阳明的思想比朱熹的思想更火爆,更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

    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