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高兴,当即任命他为掌书记,不久后又升任他为起居舍人。

    从此,开启了他在蜀地的生涯,也让他的仕途真正走上了巅峰,这时的韦庄已近花甲之年。

    王建很信任他,许多事情都愿意听听他的建议。

    唐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温,朱温改国号为梁,建都开封。

    王建听说后想要进军中原,匡扶唐室。

    但韦庄则认识到,大唐气数已尽,再难复起。

    而且为了一方百姓和蜀地安宁着想,他力劝王建称帝,国号为大蜀,定都成都。

    韦庄在蜀地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几年,那些年,他有着壮志已酬的欣慰,但更多的则是对故乡的思念。

    叶落都想归根,他也梦想着能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故乡,在那里终老天年。

    可现实却并不给他这个机会,故国早已消亡,故土也再难归去。

    曾经的他说未老莫还乡,以为终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沧桑已经爬上了他的脸颊,霜雪也尽染了他的须发。

    可他依然回不去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他只能无奈地说,白头誓不归。

    曲终人散,韦庄在成都华林坊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终于应验了他诗的话,故土成了他回不去的奢望,他只能终老他乡了。

    “乾宁四年,韦庄受唐昭宗之命,以判官身份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缓和西川节度使王建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的矛盾。”

    “但王建并未奉命和解,而是大败顾彦晖,占领两川,蜀地尽归王建所有。”

    “入蜀时,韦庄受到王建的赏识。”

    “王建希望将韦庄纳于幕下,但韦庄仍在考量,并未立即应允。”

    “光化三年十一月,宦官发动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李裕为帝。”

    “得知此消息,韦庄绝望至极。”

    “韦庄此时将昭宗视为知己,如今昭宗自身难保,韦庄对唐王朝复兴的希望彻底幻灭。”

    “绝望之中,韦庄决定投靠王建。”

    “光化四年,韦庄再次入蜀,王建任命其为掌书记。”

    “韦庄辅佐王建期间,致力于保蜀地平安。”

    “一方面安抚百姓,反对官吏扰民。”

    “韦庄曾因县令扰民之事上书王建,现在正是凋敝的时候,应当设法解决。”

    “不应该满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