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似乎在陪她一起哭泣。”

    “她拉开窗帘,只看到院子里的草木茂盛,春色浓郁。”

    “残莺是指春暮时的莺鸟,因为春天快要结束,所以莺鸟很少,故称残莺。”

    “草萋萋是形容草长得很茂密,也暗含了对征人未归的思念。”

    “此处用了对比手法,把女子的悲哀和大自然的生机相对照,突出了她的孤寂和无助。”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庭院里时不时有东风吹来,把千万条杨柳都吹向西方。”

    “这里的东风是指春风,也是送别之风。”

    苏轼:刘方平是个能工巧匠,果然不愧是山水画师,巧用寥寥数个字眼便为我们钩勒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夜。

    刘方平,不知何年出生,亦不知何年去世。

    他活跃在天宝年间,曾经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

    落第之后开启隐居生涯,流连颖水河畔,终生没有入仕。

    这人显然对仕途看得很淡,至少不是个官迷。

    刘方平日常交友广泛,不仅以诗著称,也擅长山水绘画,艺术天分极高。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体会的人,写不出来这样清新朦胧的诗句。

    即便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有着赤子之心,观察入微。

    诗人刘方平描绘的是一幅乡村月夜图,深夜的村落万籁独寂,明月悬于夜空。

    倾洒下漫天银白色的光辉,萦绕着半数的庄户农舍散发出淡淡的柔和醒目之色。

    而另外一半依然隐没在黑夜里,不甚清晰。

    夜逐渐变得深沉,不知不觉中抬头去看,北斗星和南斗六星已经横斜着。

    周遭显得更加静谧无声,仿佛一幅静止的画面,也并非完全的静止。

    因为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无时不刻在运动着。

    今夜不知为何,偏偏感受到春夜的暖意。

    侧耳细细倾听,有细碎的虫鸣声清脆悦耳,竟然不见半点嘈杂。

    隔着窗纱第一回听见虫鸣,竟是说不出的清新纯净,心中自然而然生起一股喜悦之情。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个偏字出人意料,偏偏又带着一股诗人因熟悉节气、掌握气候变化而洋洋自得的心情。

    虫声新鲜,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