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天可汗 >
    
逊;王昌龄好像不太支持新科举;张九龄和苏晋比较适合,资历也差不多,但苏晋有拥立首功。

    薛崇训权衡之后,觉得让苏晋来主持会比较顺利,他至少是一心支持薛崇训的,不会在具体办事的时候来回周璇,对薛崇训实现自己的想法更有利。

    但内阁学士虽然参与军机要务,品级却只是五品,苏晋也不例外。让一个五品官来主持天下科考的革新,好像不太严肃。所以薛崇训在开始正事之前要做很多准备的布局。

    在此之前他就肯定了杜暹攻占营州的功劳,当时的考虑不仅有东北军事权重以及防止河北胡化,还有就是给杜暹升官奠定理论基础。

    不久薛崇训就下旨,让杜暹卸任南衙十六卫名誉武官衔,晋升为从二品东宫太子少保。至于薛崇训没有太子那并不重要,什么太子少保本身就是虚衔,什么也不用干的。什么也不用干也不等于毫无作用,作用就是提升杜暹的品级。他一个干着五品学士实权的官僚挂着从二品的品级,本身就是在提高内阁学士的地位。

    又有开疆辟土的功劳为理由,杜暹升级也就无可厚非了;内阁学士里头有个从二品的人,到时候苏晋提出科举变法,薛崇训便能顺理成章地将苏晋也提到从二品,况且苏晋本身就有拥立之功,被升为二品也没人会非议,不然你还能说人家拥立错了?

    薛崇训设计好了步骤,便开始构思新科举的框架。科举制度通过宋明的不断变化,是渐渐发展到成熟的,除了薛崇训没人能一下子凭空想出一套合理的办法来,这个事儿还得薛崇训自己去琢磨。

    首先是科考的内容取决于薛崇训重视哪方面的才能,在他的想法里,礼、谋略、科技应用三方面是最有用的,前者是奠定天地君亲师常纲的基础,这是维护薛崇训自己统治的基本秩序,在他还没办法制定一套被人接受的秩序之前,是不能破坏原有基础的,而且他自问没有达到自己去削弱自己权力的境界,也无法想通已经掌握了绝对权力的人有什么动力去推行“民|主”;后者前所未有,因为古人没意识到技术的作用。

    其他的如诗词歌赋等文化方面,薛崇训觉得根本不用考,在官场士林一样能发展,因为此时大家逢场交往就要用这些东西以显示品味,这是流行,难道现代应试非要考唱流行歌曲不成;至于道德品格……只要没有作奸犯科的经历,也不好辨别,薛崇训对于朝里那帮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也没觉得他们有多高尚,太高尚的人很难混到那些位置。

    决定了轻重,然后薛崇训便开始尝试设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