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谋反的罪名贬迁了楚王,结果楚王刘英自杀,同时还兴起大狱,楚王门下宾客和亲戚被杀和判刑的千余人,系狱的有三千余人,楚王门下的桑门、伊蒲塞当等僧侣也在其中。明帝的政敌既除,求法之举便无必要,因此译出的经典也就缄之兰台石室而不向社会流传,并且有鉴于楚王的利用佛教,因而禁止汉人出家奉佛,佛教受此打击,所以此后八十年中寂然无闻,毫无有关佛教的史实记载,到汉桓帝时才出现了佛教的史实。

    天子刘辩的诏书发往各处,各地世家豪强本来都尊信儒家思想,对佛家思想有抵触,又因其是外来神灵,又多由西域胡人僧侣传道,抵触心理很盛,于是各出兵马,将那些四散的僧侣擒获,其中所谓得道高僧有数十人,名传后世的有安世高、安玄、严佛调、支娄迦谶、竺佛朔、支谦等人。

    安清,字世高,是安息国太子出家,他的名字是到大汉后根据大汉习惯所起的,不是他的西域原名。他的学问很渊博,懂得天文、医术以及鸟兽语言。他尤jing阿毗昙学和禅经,他的教导方法是令人深信三世因果而努力于禅修以求解脱。他翻译了很多佛教经典,译品中最重要的有《安般守意经》、《yin持人经》、《人本yu生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道地经》等。

    安玄,也是安息人,因经商到洛阳,受职为骑都尉,秉持法戒,博诵群经;常与沙门讲论道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与严佛调共译经二部,其中《法镜经》是谈三归、五戒、布施、悔过等法义的。

    严佛调是临淮郡人,出家为沙门,从安世高学佛,以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于洛阳译经五部,当时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的传译为难继。佛调又撰《沙弥十慧章句》,是为汉人撰述佛典之始,佛调所译《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也是谈六妙门的,同时继承安世高禅学的有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惠等。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是月支国人,以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来洛阳,至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译经二十三部,其中最要的是《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即《大阿弥陀经》)、《般舟三昧经》三卷,前一经对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起了主导的作用,后二经对汉土净土思想奠定了基础。

    支娄迦谶有弟子支亮,支亮有弟子支谦,三人学问渊博,受到当时的赞扬说:“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特别对于支谦称赞说:“支郎眼中黄,形体虽细是智囊。”当时帮助支娄迦谶翻译的有竺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