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生产工具的升级换代,木匠营和铁匠营的生产力急速上升,而按照他强制命令扩招的五万名匠隶,也能够保证木轨随坏随换。

    唯一的问题就是工槽铁轮和轴承的生产速度,弹珠轴承别想了,就算铁匠们的手艺再精湛,可以少量的打制出符合要求的弹珠,可一来钢材的质量还远达不到能让古逸随心所欲的程度,磨损率太大,使用寿命太短,造出来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况且以手工一粒一粒的生产弹珠,实在是太慢了,根本满足不了即将上马的“城际轨道计划”需求。

    古逸在提出了一堆的设想,发现都无法实现之后,只能把“高科技”扔到了一旁,直接用浇铸法批量生产工槽铁轮和圆杆,磨损?断裂?随坏随换

    就在这种蛮于式的风格下,古逸亲自带头的“施工队”,在丨石瓦公路丨上短时间内,疯狂的铺设了八条长达三十五公里的木轨枕道,并批量制造了无数的箱车,用于运输建筑材料

    一列“畜力牵引列车”,将由四匹马作为“动力”,牵挂十二辆工槽铁轮箱车,理论载重为十二吨,时速为二十公里每小时,也就是平均两个小时能够运输一趟。

    这样的“畜力牵引列车”,古逸一家伙组建了一百支,却配给了一千六百多匹驮马,平均每支列车配给了十六匹驮马,毕竟那马是吃草的不是喝油的,人家得休息。

    十六匹马分四个组,每组每天轮换着要跑三趟,也就是一列“畜力牵引列车”一天运输十二趟,合计一百列牵引车一天运输建材近一万五千吨

    为了保证这八条木轨枕道的通畅运行,古逸不得不在丨石瓦公路丨两边,沿路堆积了大量的备件,同时派出了一百支维护小队,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进行巡查和和突击抢修,这才坑坑巴巴的勉强供给上了石原工地的建筑材料需求

    整整忙碌了好几个月,终于将各个环节勉勉强强的连接上了,巨大的石原上,一个又一个被规划的整整齐齐的居民小区,以近乎一天一层的速度拔地而起。

    竹子做的手脚架,在建筑的外墙上形成了一片一片的网格,每一根竹子都被山间老藤锤成的藤束捆的结结实实的,一群一群经过集体培训的!隶民们,灵活的在手脚架上像猴子般爬来爬去。

    用厚厚巨瓦加上预制板、红砖砌成的搅拌池,看上去就像一只巨大的马桶,而一台用牛力绞盘驱动的多层螺旋桨,哗啦哗啦的搅动着池子里的水泥砂浆,不断的有隶民将一筐筐的沙子和一草袋一草袋的水泥倒进搅拌池中。

    等到混合好了,打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