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一会儿自己进大棚里摘,想吃什么摘什么。

    用小筐摘,然后放到大筐里,会有人帮忙送回去。

    崔日用这个尚书都表示服了,明明有那么大的靠山,还依旧送东西。

    事情办得叫人心里舒服,若这等情况还不把四十二个人给选好名次,那么自己被收拾也就不冤枉了。

    他承认,李易把事情办得太明白了,带着上面的门路,还有实际的好处。

    同时四十二个学子并不差。

    再要是往下卡,那属于对李易有意见。

    卡下去一个人简单,再想提上来绝对没有机会,因为自己会被弄下去。

    通俗说就是好处给了、面子给了,后台说了,你不办事,那就办你。

    崔日用头一次遇到这种‘攻势’,再想想武功县窑买不到新釉的事情,他觉得四十二个学子,至少应该有一个进一甲。

    至于甲等第一,那确实要看才华。

    李东主,不是我不帮你,你庄子上的学子,若才华真不够,我不敢给第一啊。

    “易弟,买了武功县的窑,还能忙得过来?”李隆基这边说起正经的事情。

    武功县在长安城西边,一百余里的地方,那里有陵,隋炀帝的陵,以及唐高祖的陵。

    估计是觉得那里的风水好,其他的还有姜嫄墓、教稼台……

    属于一个历史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地方,派去的皇亲国戚,到现在还未把商人交税的事情办明白。

    其他县差不多的情况,不知道怎么收税,张不开嘴。

    据说是天天联系商人们,让商人们同意,没啥效果。

    捐款商人答应,一个个拿到了捐款,在修路、帮百姓修葺房子。

    皇亲国戚们已经很努力了,至少比县令都厉害,不过依旧难以让李隆基满意。

    要钱,修路修房子能拿来钱?捐款的钱不能收到国库。

    李易正在查资料,查武功县他那时的资料,看有什么东西。

    辣椒这个不行,那时的有,现在没有。

    丰水期的时候水利资源丰富,枯水期差很多。

    药材、树木、小动物,都很多,药材好一些,树木使劲砍不行,何况有的不能砍,有陵。

    第一产业也就是农牧业一直不行,第二产业工业,现在没有像样的,窑算一个。

    至于第三产业旅游业,谁会愿意往那跑?长安难道不好?

    “易弟,你要去武功县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