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船拉水泥过去,混凝土修比较好修,不过……修不修无所谓,大唐不需要用山海关来防御。”

    李易又把自己修山海关的提议给否了。

    明朝修山海关为了对抗成了气候的东北地区的国家,现在没成气候。

    何况当国家不行的时候,什么关能护住朝廷?

    “真正的强大在于百姓的好日子和民心。有许多冗官,等着排队安排官职的人。

    派出去在全大唐清丈土地,为将来全大唐取消庸调作准备,会增加许多人口。”

    李易不想修山海关了,转而说起将来的事情。

    大唐的百姓有许多逃户,隐匿起来的没有户籍的人,对大唐的经济发展帮助小。

    他们不敢进行过多的社会交流和生产,只守在一个地方生活。

    朝廷的官员还多,二百二十个学子考上了,皆为甲第。

    朝廷上哪一下子找到合适的位置安排?原来位置上的人如何处置?

    学子们跑去当村官了,先拿村子练手,还有更多的人,安排一下。

    “怕是他们不愿意去。”李隆基无奈了,他骗那些个没考上的学子们当村官。

    骗了一次,再想骗第二次可不容易了。

    关键是官员可以自己选择去不去当官,包括被贬谪的人,有勇气可以辞职。

    李易笑了,他想起来可怜的杜甫,被李林甫给坑的。

    杜甫最开始就是不作河西尉,后来没办法了,就凄凉为折腰,还是接受了一个小官。

    李易觉得自己去当河西尉也行,保证能把其他官员给贿赂好。

    离长安还不远,就是降户们呆的地方,同州。

    旁边为蒲津桥,守着那个地方还能赚不到钱?冬天多储点冰,夏天在桥头卖冷饮都没问题。

    要不就买硝石制冰,费劲而已。

    “告诉他们,想当大官,必须先办小事儿。以后科举后的官员,不能越级提拔。”

    李易想起了自己那个时候,初时还能噌噌坐火箭往上蹿。

    后来一律到基层,所以许多人采取了一个手段。

    在基层当官,不好升,转到国企,在国企里升,有门路。

    国企升完,再转地方,地方再换国企,来回挪。

    李易觉得即便是不能越级提拔,在大唐,还是有办法走捷径,看本事了。

    李隆基对这个还有犹豫,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