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兄长确实得罪李易了,以兄长的关系和地位,李易保证不管。

    当成患者去找李易,李易不会与兄长一般见识。

    “易弟,京兆府其他的县,可否连出来铁路网?”李隆基问出赵常奴所想的事情。

    “眼下不行,有那个钱,要先向其他地方使用,京兆府的水网和陆路都修得不错。

    蓝田县用了,其他的县再走铁路,属于锦上添花,咱们要雪中送炭,找主干。

    下一条铁路线通江南西道,其实我更想通蜀地,但那个……难度太大。”

    李易不敢去修四川的铁路,包括重庆。现在的重庆叫渝州,隶属山南西道。

    西南、西、西北,李易觉得缓一缓,先挑好修的地方修。

    最好修的地方当然是沿着京杭大运河来修了,另一个位置通湖北,这个也要修。

    广州府到长江的路,因为海上贸易,有钱修,把铁路连过去。

    等赚到钱了,再修其他的州府铁路。

    “易弟,今年财政收入更多,你预估有五千万缗往上,还不够吗?”

    李隆基着急,他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三哥,五千万缗,算不得什么,五百亿钱而已,无法全按照粮食来计算,都买粮食,粮价保证高。

    十年之后,我在后面加个零,五亿缗,看着很多。然!在我眼中,依旧不行。”

    李易知道一个国家的建设需要多少钱,五千亿钱很多吗?

    十年的时间,海外扩张,新的农作物普及,五千亿钱没问题。

    看跟谁比,与其他的国度比,碾压他们。

    与李易曾经的国家比,太少了,科技跟不上,会出现发展瓶颈。

    之后的十年,他要培养大量人才。

    他那时的国家教育为什么是九年义务?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以十年为限,以五年为计划,百年后再回头看。

    这九年义务教育,其实就足够了,民众基本上的一些生活需要的知识全具备了。

    包括自己修电灯、水管、知道压力、明白水利、懂得化学反应……

    九年义务教育学完,要是有工具和时间,连自己家里的一些水电煤气管道什么的都摆弄不明白,就是说明把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谢谢!

    李易现在想着的教育,可不是从孩子开始培养。

    大唐学子那么多,文学不用再教了吧?不需要写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