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道光驾崩前,原本指定载垣、端华等九人为托孤大臣。”

    “但后来发现缺少能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便又临时加上了僧格林沁。”

    “道光能想到的,咸丰却鬼迷心窍,关键时刻疏忽了。”

    “八大臣中一个武将都没有,这就让当时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和僧格林沁很有意见。”

    “问题六,八大臣全部在承德避暑山庄,而朝廷班子却在北京。”

    “朝中有那么多人不服八大臣,而八大臣却没有一个人在京城拉拢各方势力的支持。”

    “如此一来,这就给了反对者们在京城拉帮结派的机会。”

    咸丰:顾命八大臣的人选是朕思考了好久才定下的,谁能想到事与愿违,以至于最后翻车了。

    八大臣之所以没有近支宗室,是他担心重新上演先祖的困境。

    他的载淳只有六岁,年纪太小,他不能让近支宗室篡夺了皇位。

    他没有让亲兄弟恭亲王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也是怕出现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情况。

    想当初,年幼的顺治帝被多尔衮把持朝政,年幼的康熙帝被鳌拜把持朝政。

    鲜明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不愿意看到恭亲王独揽大权,把六岁的小皇帝踢到一边。

    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于是被恭亲王的生母抚养,所以他和恭亲王亲如兄弟。

    可哪怕他和恭亲王关系密切,没有嫌隙。

    为了避免出现多尔衮、鳌拜之流,他依旧选择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列。

    这样的选择好歹皇帝还是他自己的儿子,要是选择像恭亲王这样的近支宗室,那皇帝可能就要换人了。

    至于八大臣的政治根基薄弱,也是他故意为之的。

    他既想用顾命八大臣,又不想顾命八大臣做大,最终利用宗室身份威胁皇权统治。

    他的本意是顾命八大臣没有政治根基,自然就会和两宫皇太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毕竟顾命八大臣只有文官,没有武官,就注定八大臣只能依附两宫太后。

    如此一来,其他各方势力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丝毫异心。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对,他精挑细选的顾命八大臣,居然跟两宫太后有矛盾。

    “大体来看,咸丰构建的顾命大臣框架是合理的,有宗室、有勋贵、有朝臣,各方利益貌似都能照顾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