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安享晚年,这是每一个太后最为淳朴的想法。
慈禧如此,她也同样如此。
自己的盈儿登基后,她的选择和慈禧一样,也想着安享晚年。
她原本想着一步一步把权力归还给儿子,毕竟大汉还需要靠她维持稳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力还给儿子。
等儿子慢慢熟悉政务后,可以很好的驾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权力陆续还给儿子。
她的这一选择和慈禧的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可无奈的是,她的盈儿和光绪一样不争气,根本就不能稳住朝堂。
所以自始至终,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光绪的生平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热血青年,志大才疏。”
“甲午开战之前,光绪坚决主战。”
“但光绪并不知道中日之间战力的差距,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军大多疏于操练,战力与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军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开战以后,光绪几乎每天都翻看《圣武记》,希望从中能找到打仗的灵感。”
“而《圣武记》主要记述的是康熙乾隆时代的战争,以康熙乾隆时期的军事思想来指导一场近代化战争,这哪有不败的道理?”
“甲午战败后,光绪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认识到大清原有体制的不足,便萌生了变法的打算。”
“对此,慈禧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实际上,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和支持,戊戌变法根本就无法进行。”
“可是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后,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无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显露了出来。”
“比如说光绪当时打算精简机构,任用新人、裁剪绿营、废八股、兴西学。”
“但光绪又急功尽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旧体制全部打碎,让大清马上实行新法,旧貌换新颜,这完全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光绪在搞不定既得利益阶层的情况下,要裁撤近万人,还选择信任杨锐、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派新人。”
“这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众矢之地。”
“所以新政实施没几天,各种不满和反对的声音便铺天盖地。”
“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纷纷上书慈禧要求杀了康有为,庆亲王跑到颐和园跪请慈禧垂帘听政。”
“见政局被搞得一
慈禧如此,她也同样如此。
自己的盈儿登基后,她的选择和慈禧一样,也想着安享晚年。
她原本想着一步一步把权力归还给儿子,毕竟大汉还需要靠她维持稳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力还给儿子。
等儿子慢慢熟悉政务后,可以很好的驾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权力陆续还给儿子。
她的这一选择和慈禧的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可无奈的是,她的盈儿和光绪一样不争气,根本就不能稳住朝堂。
所以自始至终,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光绪的生平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热血青年,志大才疏。”
“甲午开战之前,光绪坚决主战。”
“但光绪并不知道中日之间战力的差距,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军大多疏于操练,战力与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军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开战以后,光绪几乎每天都翻看《圣武记》,希望从中能找到打仗的灵感。”
“而《圣武记》主要记述的是康熙乾隆时代的战争,以康熙乾隆时期的军事思想来指导一场近代化战争,这哪有不败的道理?”
“甲午战败后,光绪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认识到大清原有体制的不足,便萌生了变法的打算。”
“对此,慈禧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实际上,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和支持,戊戌变法根本就无法进行。”
“可是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后,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无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显露了出来。”
“比如说光绪当时打算精简机构,任用新人、裁剪绿营、废八股、兴西学。”
“但光绪又急功尽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旧体制全部打碎,让大清马上实行新法,旧貌换新颜,这完全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光绪在搞不定既得利益阶层的情况下,要裁撤近万人,还选择信任杨锐、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派新人。”
“这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众矢之地。”
“所以新政实施没几天,各种不满和反对的声音便铺天盖地。”
“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纷纷上书慈禧要求杀了康有为,庆亲王跑到颐和园跪请慈禧垂帘听政。”
“见政局被搞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