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袁世凯实在蒙混不过去了,就派了四千绿营去送死。”

    “不过这些炮灰的运气还不错,走到半路时战争结束了,逃过一劫。”

    “慈禧催促袁世凯出兵的同时,还给李鸿章发去电报,要求李鸿章赶紧进京,负责与各国公使和谈。”

    “此时的慈禧很清楚,这仗打不赢,洋人又只买李鸿章的面子,要想平息事端,非李鸿章出马不可。”

    “但李鸿章收到电报后表示国事未定,坚决不去。”

    “李鸿章认为,既然要和谈,那就得先罢免刚毅、端郡王载漪等人的职务。”

    “如若不然,他在前面与洋人谈判,顽固派在后方捣乱,他去了也是白费功夫。”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那帮马屁精,一来二去时间就耽误了。”

    “8月13日,联军一万多人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第二天,北京沦陷,慈禧挟持光绪仓皇逃往山西。”

    对于朝廷的大败而逃,晚清的老百姓都已经麻木了,早已经习惯了。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战败,从来没有赢过一次和列强的战争。

    因此在清政府要和八国联军打仗的时候,他们老百姓就一致认为清政府必然大败。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甚至败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快。

    在他们老百姓看来,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面对洋人的一万兵力,清政府哪怕守不住,最少也要抵挡一两个月吧!

    可哪里想到,一万联军第一天到达北京城,结果第二天就攻破了,这速度之快超乎他们的想象。

    现在他们老百姓越来越觉得,清政府的倒台就快到了。

    “流亡途中,慈禧的声望跌至谷底,也不再指望义和团能抵御外敌,便发布了彻底镇压义和团的命令。”

    “并给李鸿章拍去电报,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

    “李鸿章看到电报,知道事情闹大。”

    “旋即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然后他就以背锅侠的身份与八国联军达成协议即《辛丑条约》。”

    “如果说李鸿章之前签订的卖国条约或多或少与他还有一些关系,那么《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他就是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