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事有定论,专心学习,来等待考试。”

    “这样之后,再来慢慢讨论元祐五年以后的科举格式,也不算晚。”

    “自从元祐初年,开始施行新的政策,到如今已经五年,人心已定。”

    “唯有元丰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大兴邪说动摇朝廷,吕大防和刘挚等人尤其惧怕。”

    “打算稍微重用一些元丰旧党人士,来平息早已结下的恩怨,还把这种做法称之为调停。”

    “宣仁太后犹豫不决,苏辙面见太后直接说明此种做法的错误之处,又上书反复论述此种做法的弊端。”

    “宣仁太后最终同意苏辙的说法,自此参用邪正的说法就偃旗息鼓了。”

    “元祐八年,宣仁后高氏崩,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宋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舍人,邓润甫为尚书右丞。”

    “此二人长期在朝堂之外,郁郁不得志,恰逢朝廷考查进士。”

    “李清臣主持考试,出题批驳元祐政事,苏辙上书反对哲宗想要恢复熙宁新法之意。”

    “哲宗看完苏辙的奏疏后,认为苏辙用先朝皇帝比成汉武帝,心中不愉快。”

    “因而苏辙被贬谪知汝州,在元丰诸臣的集体攻击下,苏辙再被贬知袁州。”

    “苏辙在汝州有政绩,等到离去的时候,百姓父老流涕哭泣相送数十里。”

    “元符元年,苏辙到达循州,先是寓居在城东的圣寿寺。”

    “花钱购买当地民房,大小共十间,简单修修补补,勉强躲避风雨。”

    “北边有块地可以种植蔬菜,有水井可以用来灌溉,于是就和苏逊带着锄头在其间劳作。”

    “几个月后,各种蔬菜诸如韭菜、葱葱、芥菜和葵等坌出地面。”

    “苏辙自己萧然其中也没有什么其它事情,只是循州人少,没有可以聊天的人。”

    “有位姓黄的老人,他家是官宦读书之家,家中有书。”

    “苏辙偶尔从他家借一两本书来阅读,但自己也年老目眩,不能长时间阅读。”

    “元符三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辙因此量移为永州。”

    “元符三年,宋徽宗感念苏辙富有艺文也曾经参与机务政事,现在居荒裔已有些时候。”

    “于是将苏辙召还,仍居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允许任意地方居住。”

    “因为在许州有田地,因此苏辙便前往许州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