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

    “宋徽宗赵佶任用右仆射蔡京执政,苏辙被降职为朝请大夫。”

    “此后他在许州修建房屋,一直在许州居住,自号颍滨遗老。”

    “苏辙在许州居住了十三年,闭门谢客,以深居著书作为乐事。”

    “谢绝宾客,绝口不谈时事,心中有感也只是寄寓于诗文之中。”

    “自作传记一万多字,整天默默地坐着。”

    “政和二年,苏辙卒,享年七十四岁,谥号文定。”

    “绍兴中,因为长子苏迟地位高贵而再追赠苏辙为太师,封魏国公。”

    陆游:笔下兴亡,苏辙眼中的文人与大宋命运。

    皇帝被这份手足情深感动不已,再加上王安石等大臣的求情,苏轼最终逃过一劫,被贬到黄州。

    但他自己也受到牵连被贬,可他并无半分委屈,只要哥哥无事就好。

    苏轼一生漂泊不定,一处还没落脚又被贬到别处的情况时有发生。

    期间照顾,护送嫂子侄子的责任他都默默扛在肩上。

    身为弟弟,他替苏轼承担了太多世俗生活中的不堪。

    其实苏辙一生并不富裕,大多数时候也都是当些小官俸禄微薄,况且他自己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

    苏辙一生专情,只有一位夫人史氏,没有纳过小妾。

    他的夫人一共给他生了三子七女,其中两个女儿夭折也还有五个。

    苏辙对子女很负责任,据说为了给他的小女儿凑嫁妆,把在河南购置的土地和房屋都给卖了。

    晚年,他选择了颍川定居,把三个侄子也接来一起生活。

    此后的十多年间,不问政事,只带领子孙们种田。

    闲暇之余著书,参禅静坐,死后由子孙和哥哥苏轼葬在了一起。

    至于文学,苏轼本人也承认自己不如苏辙。

    他说苏辙的诗文其实远胜过他,只是世俗之人不知道罢了。

    因为苏辙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并不想靠名声来赚取什么东西。

    苏辙文如其人,看似简单平凡,实则另有乾坤。

    生活态度上与哥哥一脉相承,虽有进阶报效国家之心和才干,但是退隐山林也能怡然自得。

    渔父,渔父,水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

    暮归,暮归,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这首词写江上渔父恬淡闲适的生活,以渔父自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