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晚期的赵国,除匈奴外还有众多地缘问题。

    一方面,西方的秦国扩张之势膨胀,与赵国摩擦不断;

    另一方面,赵国与其东北方的燕国也战事频频。

    赵悼襄王元年,赵国对燕赵战线开展人事调动,命乐乘取代廉颇的主帅位置。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赵国武将之间的内讧,乐乘被怒不可遏的廉颇率军逼走,廉颇则出奔魏国。

    两员大将的离开迫使李牧承担更多责任,赵悼襄王二年,李牧接手了燕赵战线的主将职位,为赵国攻下了武遂、方城两地。

    此外,李牧还以赵国相国的身份出使秦国,接回了在彼处充当人质的赵国太子。

    短暂地执掌对燕作战后,李牧投入了赵国西侧的战事,成为秦赵战线的支柱。

    此时秦国的东拓大业可谓势不可挡,赵悼襄王九年,秦国大将王翦进攻赵国,一连攻下了九座城池;

    赵王迁二年,秦国将领桓齮率秦卒再攻赵国,斩杀赵国大将扈辄。

    扈辄被杀同年,李牧被拜大将军,在宜安大败桓齮,逆转了赵国在秦赵战线的败势;

    次年,李牧击退了秦国在肥的攻势,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李牧又化解了秦军对番吾的攻势,并对南方的韩国、魏国形成军事威慑。

    赵王迁七年,秦国大将王翦再次兵临赵国,赵国以李牧和司马尚为主将抵御秦国。

    李牧再次展现其军事才能,连战连捷,还斩杀了旧敌桓齮。

    王翦在出师不利后使用了反间计,使赵王迁听信了李牧和司马尚心怀不轨的传言,进而致使李牧被赵王迁处斩。

    李牧死后第二年,王翦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遂告灭亡。

    “但偏偏李牧就是一个十分坚守原则的人,和征战沙场的武将一样。”

    “因为长期远离朝堂和国君,在边塞作战一切都得依靠他自己的运筹帷幄和独断自决。”

    “可以说,在抗击匈奴时,李牧自有一套方法。”

    “抵御匈奴的时候,李牧有时候会实行保存实力,伺机而动的战法,但是这一战法为国内人所猜疑。”

    “赵王也下令让李牧出战,但是李牧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认为此时不适合出击而坚决不会出击。”

    “可见,李牧是一个多么固执又有个性的人。”

    “如果是出战,他也需要君主确保满足他的出战条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