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乘筏顺江而下巴郡,杨伟、徐容等惊慌溃散,吴汉斩其渠帅二百余人,迁其党与百家于南郡、长沙。”

    “建武二十年,吴汉病危。”

    “刘秀亲临看望,问吴汉有什么话交代。”

    “吴汉回答臣愚昧无知,只愿陛下慎重不要轻易赦免罪犯而已。”

    “等到去世,赐谥号忠侯。”

    “发北军五校、兵车、甲士为其送葬,形制礼仪如同西汉大将军霍光的丧礼一样。”

    苏轼:东汉的统一大业进入最后阶段,蜀地割据政权的首领公孙述成了刘秀的最后一道难关。

    他盘踞成都多年,凭借天险和十余万大军,硬生生顶住了汉军的多次攻势。

    随着吴汉接替阵亡的名将岑彭,率军南下围困成都,东汉的胜利似乎指日可待。

    可吴汉接手后,战局却变得扑朔迷离。

    围城半年,进展缓慢,他竟然开始急了。

    当光武帝刘秀一再叮嘱别冒进、稳住阵脚的时候,吴汉却分兵强攻。

    结果被公孙述抓住机会迎头痛击,汉军险些全军覆没。

    说是险中求胜,其实更像是乱中取胜。

    但最终成都还是被攻破,蜀地归汉,吴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争初期,刘秀并非一开始就信任吴汉。

    当时,他手下的名将岑彭刚刚阵亡,而其他将领要么病重、要么抽不开身,能堪大任的几乎没有。

    吴汉虽然作风顽强、威望不低,但他的问题一大堆。

    纪律涣散、脾气暴躁,还有点贪功冒进的毛病。

    可当时的刘秀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让他出马。

    到了成都,吴汉的表现确实让人捏了一把汗。

    他围城半年,却迟迟拿不下成都,兵力和士气都在消耗。

    刘秀多次下诏,明确要求他坚壁清野、步步为营,可吴汉偏不听,执意分兵冒险。

    结果被公孙述抓住破绽,十倍于汉军的蜀军出城猛攻。

    吴汉的部队被围,险些全军覆没。

    按理说,这种低级错误放在任何一个将领身上,轻则撤职,重则问斩。

    可吴汉却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从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他率部突围,与副将刘尚合兵一处,反手一击,竟然击溃了蜀军主力,成功扭转战局。

    有人评价说,吴汉的胜利更像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但事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